一场瘟疫让“超前消费”现了形, 到底是谁在骗我们花钱?
疫情爆发之前,大家有没有在一个茶余饭后的闲聊中突然发现,周围的朋友和同事已经对使用信用卡、花呗等进行消费习以为常了?
你甚至得知,平日里见到的那些各种大牌傍身的俊男靓女中,有几个早已熟练地在各种App之间来回切换了。
你喝着外卖员送来的网红奶茶,在一场普通的聊天里暗暗心惊,回家后却猛然记起,今年双十一的分期付款还没有还完。
“会花钱才会挣钱,只有穷人才只知道攒钱!”
“聪明的女人才会投资自己!”
“AJ让你玩出个性,做自己,成为人群中最亮的仔!”
“存钱买房真的是‘刚需’?既然始终都买不起房,那及时行乐才是人生意义!”
……
我们的生活,不知何时起已经被这些花里胡哨、色彩缤纷的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语所填满。于是你开始相信,穿AJ的人真的比穿“李宁”的人潮且个性;涂TF口红的人就是比涂Mac的人美丽;迎面而来的路人乍看之下平平无奇,而你在同伴小声的“那个包就是爱马仕铂金包”提醒中,再抬头时,却发现对方突然变的耀眼无比……
你的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在悄无声息中,被资本铺天盖地的“消费主义”营销影响,成为了资本镰刀下一颗翠绿翠绿的韭菜。
何为“消费主义”
有人说,资本激活了人性,放大了人性的欲望,如同在冷冻的油脂上点燃一只火把,油脂倚靠着这团热量,开始摆脱冰冻,变得鲜活起来,最后在被吸引得越来越近的火光中融化了自己。
一个好的开局,以及一个并不美好的结局,大家都能看明白。
但由于洞彻了“人性”,资本又怎会如此赤果果的出现在人们面前?若要一个人疯狂,首先要入侵他的思想。
于是,消费主义设计了各种能够分化人群,凸显层次的消费理念:“美好”、“个性”、“独特”、“高级感”……
你以为你真的“美好”又“独特”,但实际你只是万亩良田中的一颗小韭菜而已。
在这个产能过剩的时代,每一个商家都在绞尽脑汁地为商品贴上“标签”,在他们口中,“美好”是美食的品牌,是旅行的酒店;“个性”是限量款球鞋,是炫酷的背光键盘;“独特”是我有你没有,最好是因为贵所以我有你没有;“高级感”是看着就很贵,是梦寐以求的“高音质”耳机。
过去消费主义通常是商家主动出击:产品的生产者自己通过暗地里的操控来达到让消费“合理化”的目的。比如在1924年,全球最大的几家电气公司就偷偷签了机密协议:缩短灯泡的寿命,从2500个小时的使用时间缩短到1000个小时,这便是所谓的“计划报废”。除此之外,利用广告宣传自己生产的产品有多么的与众不同,或者有神奇的效果,值得你从口袋里掏出钱买下它们。例如戴·比尔斯的经典之作——将钻石与爱情不朽、神圣婚姻划上了等号,一句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”,创造了20世纪最成功的营销骗局。
而现在的消费主义早已经不满足于此了,在现今各大行业产量过剩的今天,它要进一步引导、刺激、拓展、创造消费需求,于是它让你认为,消费了什么商品,你就是什么身份。
当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人们满足自己的欲望和热情,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时,资本主义用利润再生产出的商品也在此时被消化,资本与消费主义,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秩序,但在这样的运作之下,如同一母同胞的好兄弟一般肩并肩越走越远。
你被“消费主义”了吗?
“70后炒股、80后炒房、90后炒币、00后炒鞋。”
2019年,最强收割机——鞋贩子们却将年轻人的市场搅的风起云涌。
一双AJ官方发售价格1299元,一双椰子官方发售价格为1899元,但神奇的是,这种可以由中国莆田系不费力就能复制来的工艺所生产出的产品,却能一度以自身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交易成功,这已经不仅仅是品牌溢价了。年轻人的消费水平,在这一刻足以让在社会上工作了十余年的前辈们咋舌,甚至认为,中国的有钱人是越来越多了,年龄也越来越小了。
那么,真的有那么多有钱人吗?
二十年前,在二三线城市,一个月收入2000块的家庭能在五年之内买下一套房子,甚至不用借钱不用贷款。
二十年后的今天,在房价的上涨趋势中,一个年收入20万的家庭在五年之内不用贷款买一套同规格的房子几乎不可能。
根据网上的数据,一个年收入20万的家庭在中国家庭中可以排在前10%,而超过70%的中国家庭,年收入不到9万。
问题来了,身边各种用着大牌化妆品、背着名牌包、穿着潮牌鞋的年轻人,有达到上文所述的收入水平吗?能够靠自己或者靠自己的小家庭买一套房子的年轻人有多少呢?
应该很少。
在身边各式各样消费主义的信息轰炸下,他们不自觉地落入了陷阱中。汇丰银行披露过一组数据:90后人均负债12.79万元。而我国目前90后人口总数大约有1.715亿人,人均12.79万元,负债总额约为22万亿元。
22万亿人民币什么概念?约为4万亿美元,而德国在2018年全年GDP总量才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,位于世界第四。90后负的债能买下一个德国,某种意义上也是实现了曾经对80后所说“我们能做到的你们做不到”的诺言。(在下也是90后,纯属自黑,切勿当真)
创造“合理”消费条件
老一辈人重储蓄,毕竟往回数上30年,我国大部分人正处于堪堪能吃饱饭的状态,财富来之不易,花钱一般会先纠结上一会儿,而很多消费冲动,便在这纠结过程中被压制了。
但新时代下的青年人,成长于西方文化渗透的80、90、00年代,恰逢国家蓬勃发展时期——03年加入世贸组织后,更朝着世界领先经济体的目标极速前进。因此,这一部分人群的思维更加开放,花钱也更加大胆。
可是与此同时,房子,这个我们最看重的刚需产品的价格也开始飞涨,占据了普通家庭的绝大部分财富,这可让其他非必需的产品极其羡慕嫉妒恨了,拼需求拼不过,拼价格也被人家吊打,这让人怎么活?
资本又出手了,没有条件买,就要创造条件让你买。
你现在没有钱,可是你在不停赚钱啊,我可以现在把钱借给你,等你赚了钱再还给我,你买到了东西,还不用一次性花太多钱,既能享受产品又能兼顾生活,岂不美哉?
并不是只有你房地产会搞贷款。
于是花呗、白条、信用卡、任性付等各式各样的透支渠道上线了。只要你想借钱,各种各样的平台任君挑选。同时,我们还有世界领先的电商体系和物流链,还有双十一、双十二、818、618、黑五等繁多的促销日。
于是,我们花了大把的钞票和时间去挑选、去购物,在消费主义的氛围之下,买多了爽,买的比别人多更爽。尤其当强大的物流比去年更给力的时候,一次次签收快递的时候,消费的欲望被极度的满足。于是,明年今天,你还是会继续剁手,爽就完事了!
只有一小部分人,在冲动消费和透支消费的混合双打下,突然发现买来的不少东西都属于“放着吃灰”系列。但明年到底还买不买呢,这是一个问题……
在这样的消费行为主导下,拥有存款似乎成为了很稀有的存在。这也无怪乎90后的负债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了。如果再统计上00后,不仅仅是德国,法国意大利也考虑一下?
还的起钱的错觉
透支消费终究是要还的。
透支消费终究是要还的。
透支消费终究是要还的,请牢记这一点。
尤其是,在消费主义已经逐渐模糊了你能负担的抵押品的情况下,你能保证还的起欠款吗?互联网上不乏被曝光的女大学生裸贷、上班族网贷无力归还跳楼的案例。
传统的信用卡消费场景下,你的收入就是你的抵押物,若下个月有收入,可以负担得起眼前这笔债务,那这个月花多少是心里有数的。
但后来,专门研究如何用钱生钱的金融机构发现,如果一个人还不了借来的钱,他便不得不为借来的钱支付较高的利息,这个利息,经过一定程度的累积过后,甚至会超过本金。
于是他们的表演开始了——如何让消费者还不清债务?
方法就是模糊你对能够支出财产的认知。
比如:原本你一个月工资只有5000,我却给你3万的信用卡额度,你哪个月透支消费了,你就得开始承担额外的利息或手续费。或者,给你多张信用卡,给你无抵押的小额贷款,给你分期还款的权利。你没有兴趣?没关系,我可以用一些特定商品的免费分期吸引你入局。成为局中人后,渐渐的,你若是不分期,当月额度和剩余钱款根本没办法买东西,结果便是,后期你要么自己主动分期(付手续费),要么只能找支持免费分期的商品而不管它到底贵不贵、功能是否适用了。
为什么这些手段会套牢你?因为当你的欠款面临越来越多的分期支付时,你很难在各种纷纷扰扰的杂事中算清楚到底欠了多少钱。
很多人在一张信用卡无分期的状态下可以算清。但当情景复杂化,很多人就算不清了:信用卡当月要还1000,新买的耳机1900分6期,新买的家电2500分3期,孩子学费2万分12期,上个月借哪个朋友500说好下月还,下个月亲戚的份子钱还要随800,加起来每个月要还4000,你查完信用卡和花呗的余额,看着手中的iPhone,这还剩多少个月才还完来着?
很少有人能逻辑清晰地在不停的欠款和还款中理清这些账务,而算不过来的人,他们往往就忽视了自己那5000的工资(收入)才是抵押物,改为算我还剩多少额度可以花这种事了,而你对于自身的实际抵押物认知一旦被模糊,你的人生就开始坠落了。
当前情况下,国内的“消费主义”已经泛滥,“享受主义”日趋膨胀,在这样的环境之下,很多人多少会冲动一两次。但冲动之后,还是要回归理性,透支消费并不是为你省钱,你该支付的钱没有少一个子儿,反而亲手给自己的未来埋下了地雷。这颗雷什么时候引爆,没有人能猜中。
有人预料到2020年开局的这场瘟疫吗?
一场属于不可控力的灾难,目前已经让整个国家的经济停滞了一个月,在疫情彻底结束之前,复工也难以达到正常时期的规模。而在2019年,我国一个月的信贷总额就有3000万,杠杆的加持,会对不少现金流断裂的大小企业造成不可预计的打击。更对于背着房贷或车贷,还超前消费了不少的普通人,同样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关口。
当你面临被裁员,当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导致收入减少,当停工导致周围物价纷纷上涨生活成本上升时,信用卡、花呗、白条还在发着消息提醒你按期还款,你默然回顾,除了贬值的包和鞋,除了朋友圈的网红打卡,除了在外人面前光鲜亮丽,除了父母的钱包,你其实一无所有。
看到疫情报道之下的各种现实案例,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场灾难打击的不仅仅是实体经济,还有如空中楼阁一般的“超前消费”这一观念。没有什么比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很穷更能让人痛彻心扉。
克制消费欲望,摆脱消费主义陷阱,这不仅是个人财富积累的第一步,也是你开始认真思考,走向独立与自由的第一步。真正值得追求的,应该是能够伴随你一生,能够武装自己,让你变得更强大的东西,而不是恶魔在你耳边的低语,撒旦献祭的那些如梦似幻的泡影。
后记:
很早之前就想写一篇关于“消费”的东西,但不同的是当时想写的是新老一辈消费观念的巨大差别。但疫情爆发的这一个月里,我看到周围不少小伙伴们哀嚎着还花呗的艰难,网上很多人抱怨房贷车贷的艰辛,突然意识到,或许我一直被消费主义编织的幻境桎梏着,没有清醒的认识到,房车靠父母、存款拿不出手的自己,真的很穷。所以这篇文章主要是对准了青年群体,与君共勉。